被讨厌的勇气
序
发生什么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
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可本书中的阿德勒却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看过去,而我们看待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和异性谈话会脸红,这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焦虑。
我们的很多 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正是这种评价体系造成了人的骄傲和自卑
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
当你记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似乎总是有着某种纵向的规律:我要高于你,或者你高于我。 没有一种关系体验式“我不出众,但很平等”的合作式关系。在关系中一旦失去优越体验,ta就会有“我没有价值”的感觉,就会有担心关系瞬间崩塌的恐惧产生。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目的论” 。 你朋友所感受到的不安或恐惧是真实的,但是这些症状也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
童年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们要努力改变。
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 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别人一样的人。
你并不是手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事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你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存在,ta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
接受现在的自己
第二章: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 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 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 (害怕做错事,害怕说错话)
但是,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的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疏远就会孤独,涉入就会受受伤,人是群体动物)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自卑感人人都有
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害怕向前迈进活着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演绎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 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如何去弥补自己的欠缺部分呢? 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我们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把自己与别人相比较。自卑感不就是这样产生的吗? 错!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应该积极的看待自己于别人的差异。
人的价值在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在意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这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过剩的反映。世界上的人其实并不关注我。即使我在大街上倒立也不会有人留意)
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必要战胜任何人了。 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味他人的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
如果无缘无故被人破口大骂,先生您也会生气吧? 不生气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认清对方是否在挑起权利之争。例如孩子有时候会通过恶作剧来作弄大人。在很多情况下,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他们往往会在大人真正发火之前停止恶作剧。但是在大人真正生气的时候孩子依然不停止恶作剧,那么其目的就是都镇本身了。 他们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刚才这种情况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呢? 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利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 这个时候如果你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几句转入权利之争。 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时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 (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以来发怒这一工具)
易怒的人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意外的有效交流工具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有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很多人会陷入权利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利之争,这些偶是不失败。
追求优越性不是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人生的三大课题: 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p67
人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 (就像马克思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如果想要和谐的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会破裂。P68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我害怕与人打交道,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就想回避人生课题。正因为如此才摆出了这样那样的借口。P73
第三章: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认可欲求” 人际关系的烦恼都集中在这一点上。我们在活着时常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正因为对方不是令人讨厌的“敌人”,所以才想要得到那个人的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需求他人的认可。
根本没必要别别人认可,也不需要去寻求认可。 这一点必须强调。 P79
得到他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 但是,要说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那绝对不是。
A:希望被身边的人接纳,这都是非常自然的欲求。哲人:你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的。 P81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 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
如果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 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愁,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得不到认可就非常痛苦,如果得不到别人和父母的认可就没有自信,那么这样的人生能称得上健全吗?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家长也不能管太多,太细)P85
的确,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P85
苦恼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
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 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对象活着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你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在意你脸的只有你自己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无论上司怎么不讲理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毫不讲理这件事情是上司自己应该处理的课题,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如果你能这样去理解,事情就会截然不同了
如果你能理解并实践课题分离原则的话,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自由
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父母如果一味训斥孩子,心就会疏远。如果这样的话,孩子甚至都不愿与父母商量,父母也不能提供适当的援助。伸伸手即可初级,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比如走在父母铺好的轨道上
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或许的确能够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一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自由 就是 被人讨厌(自由就是拥有被被人讨厌的能力而不在乎)
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
八面玲珑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 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我是说不要害怕被人讨厌 (并不是要去故意惹人讨厌)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二十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的如何。 也就是想要自由的生活
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但是如果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四章: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分离课题,这最终是一种划清界限的想法。的确,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减少,但这种生活方式真的正确吗?我只能认为它是一种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个人主义
一般情况下,冷静的人不会因被冲动驱使而大发雷霆
请你考虑一下欲求的本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 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 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 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
积极参与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不会比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获得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又自己的位置”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通过为共同体为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P132
例如你在开会的时候根本不敢举手发言,总是会因为担心“如果提这样的问题也许被人笑话“ 之类的问题而犹豫不决,甚至都不敢在人前开个小小玩笑。自我意识总是牵绊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识根本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的行动
你对自己的本真没有信心,所以才尽量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展露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你一定能够放声歌唱
自我接纳是指加入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 ,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P146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与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如果你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P151
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关系
如果非常焦虑的洗餐具,不仅自己不会觉得有趣,就连家人也不愿靠近。 另一方面,如果是一边愉快的哼着歌一边洗餐具,孩子们也许会过来帮忙,或至少营造出一种容易帮忙的氛围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同时,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工作狂是一种人生谎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 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 .公司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父亲之恩那个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些使劲按、挣了足以养活家人的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幸福就是“贡献感”
我们人类都有“优越性追求”这种普遍性的欲求
无论希望特别优秀还是特别差劲,其目的都是一样——引起他人关注 、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甘于平凡的勇气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都是在“路上”。沿途的风景和过程也很重要,不要忽略。 也要认真对待,切不可为了赶路而忽略了为何而出发
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间
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足够
把过程本身也看做结果的运动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的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P175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
每天进步一点也可以,解开一个算式,或者记住一个单词都可以
“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
—Rico 2021-12-19开始至 2022-07-17结束
This blog is under a CC BY-NC-SA 3.0 Unported License
本文链接:http://hogwartsrico.github.io/2021/12/19/The-Courage-To-Be-Hated/